歐洲飲食文化:吃吃喝喝五千年

歐洲飲食文化:吃吃喝喝五千年讓你讀了還想再讀

歐洲飲食文化:吃吃喝喝五千年網友評鑑5顆星

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

博客來飲食-飲食文化分類超值推薦

  • 定價:360
  • 優惠價:79284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2月28日止

  • 歐洲飲食文化:吃吃喝喝五千年

    想了解更多[歐洲飲食文化:吃吃喝喝五千年]的介紹請點擊左邊圖片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每個德國人一生飲食約78840次,連喝酒吃蛋糕加進去的話是15120次,以平均用餐時間來算,每個人一生花六年吃飯,如果加進煮飯的時間,約十年。

    1為甚要研究飲食文化?

      為何要研究飲食文化?文化史有許多面向可以研究,婚喪喜慶皆可用來了解社會文化,為何從飲食的角度切入?因為每個人只死一次,結婚則平均不到兩次,但是飯天天都要吃,而且各種場合時間季節吃的都不同,吃飯的場合也不同,所以從飲食最能了解社會文化的差異與變遷。而且,世界上絕大部份人工作的目的,就是為了吃飽喝足。從古至今從沒變過。

    2.為甚麼是歐洲?

      目前台灣的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美式飲食文化為主:冷凍食品、微波便當、進口生鮮、大包裝零食、合成食物(假食物)、高油高糖高鹽。這些食物代表的事情可多了:食品科技、農業科技、廚具科技、家電科技(誰沒有一邊看吃飯一邊看電視?)事實上,這種現代的美式飲食源頭就是工業時代歐洲的飲食文化。所以閱讀歐洲飲食文化,就是認識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。

      本書告訴你從何時人類開始一起吃飯(打獵生火)、為了宗教慶典一起吃飯(古埃及、巴比倫),為了談論政事一起吃飯(希臘)、為了擴展社交圈一起吃飯(羅馬)……各種不同的飲食情境現今依然保留在人類文化中,作者希旭菲爾德(Gunther Hirschfelder)認為,這是人類的家族性、社群性不會崩解的明證之一。

      但是對於工業時代後,人們為了配合工時與工作壓力,越來越無法認真享用一餐,無法親近食物,無法與人在餐桌上交流情感(望著電視吃飯變成常態),作者則感到憂心忡忡。透過本書,不僅是想讓大家認識過去的飲食文化、食材使用、料理特色,更重要的,希望喚起大家對於「好好吃頓飯」的熱情。

    本書特色
     
      要寫這一樣一本「包山包海」的並書不容易,要寫得饒富趣味也不容易,寫得饒富趣味又禁得起讀者考證,就更不容易了。

      偏偏這個德國佬辦到了,在這三百多頁不大不小的篇幅裡,他就像時空旅行團的導遊一樣,他先帶我們回到西元前三千三百年前,看一個為了每天食物打拼的男人,他叫做「俄奇」,他身上帶一把斧頭,是最早使用工具打獵的人。

      他的屍體在五千年後被發現,手裡還拿著那把斧頭。

      接著飲食時空旅行團又帶我們來到埃及,看到人類在熱鬧的慶典中,用分享食物來傳達愉悅的心情;到了希臘,看到人們一邊吃飯一邊討論政事;到了中古世紀,看到農業時代的人,為了準備一餐,得在田裡忙上一天。

      旅行的終點是我們電視前的餐桌。諷刺的是,五千年的「俄奇」一個人打獵吃飯,

      五千前後的我們一個人守著電視吃飯。五千前年的俄奇用手抓著東西吃飯,五千年後我們還是只用手吃飯(零食、速食)。

      旅行是為了找回自己所處的位置,同樣的,本書在帶大家走完這五千年的飲食路線後,也希望各自能找回自己失落的飲食情境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希旭菲爾德(Gunther Hirschfelder)

      德國民俗學家,生於一九六一年。大學時代於波昂修習歷史和民俗學,之後在特里爾大學供讀博士學位,鑽研歐洲中世紀遠程貿易,目前於波昂大學任教,專長領域為飲食文化。

    譯者簡介

    張志成

      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、德國慕尼黑大學語言理論與應用語言學博士班。喜好閱讀,現為專職譯者。譯有《我,凱撒,一隻到處旅行的貓》、《日本的假面》、《沙龍:失落的文化搖籃》、《歐洲飲食文化》、《發明疾病的人》、《貓的足跡》等書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, , , ,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fooddr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